新藏家入市带来收藏新观念
如今,新藏家大多以金融专业人士、高知背景和海外留学背景的藏家为主。这批藏家受过良好教育、具备较高的审美修养和收藏品位,更重要的是,他们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,收藏需求明确、理性,藏品多元化且有长远规划。作为市场另一注非常重要的新鲜血液,主导未来艺市命运的方向又会是什么呢?
新藏家带来新观念
2014年,收藏家这个原本较少进入大众视野的群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。不仅仅因为国内,尤其是上海,忽然涌现出许多公众参与度很高的艺术博览会、私人或民营美术馆,也因为更年轻的藏家们作为一个群体正在浮出水面。比起前辈,他们更加国际化,更多地参与到海外的一级和二级市场之中,购买国外艺术家的作品;更具有分享精神,不再觉得收藏是一件完全私人的事情,也不那么遵循“富不露财”的古训;也更有个性,敢于把个人审美作为选择藏品的重要考量依据。对他们来说,购买艺术品的行为,最初就和购买任何东西一样,是出于单纯的喜爱。
然而在热钱滚滚而且作品价格上限不断被冲破的艺术领域,收藏又不可能只是爱好而已。随着藏品的增加、研究的深入,野心便也展现出来,尽管受制于资历和资本积累的深度,他们还无法像收藏界的前辈们一样大手笔行事,但是以藏养藏、以投资为目的收藏、开设画廊甚至是美术馆,也都成了他们的选择。
从长期趋势来看,艺术市场未来5年的变动会超出很多业内人士的想象,整个“50后”、“60后”的“保守中年实力阶层审美”以及部分此年龄段人士的“土豪审美”正在被“70后”、“80后”的人的审美和投资敏感所取代,接下来“90后”新藏家都要冒头了,而“80后”的审美会受到主流大众媒体很大的影响,传统水墨绘画相比更年轻的“新水墨”,怕是要吃更大的亏。当代艺术的内部分化则会更为巨大,细分的趣味性收藏趋势将更为明显,而这些艺术作品如何在市场范畴内保持一定的可持续流通,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,这和整个艺术市场的建设有关,不是单独一个机构能决定的,顺流逆流也就是撞运气吧。
新藏家喜欢“新水墨”
鲁文作为机构管理者,曾经在芥墨艺术馆成立初期组织团队做过比较详细的调研。他们在对大量30岁到50岁潜力藏家的调查中发现,随着都市文化的发展,大众审美在发生变化,当代水墨(当时还没有“新水墨”概念)在价格、题材、表现手法上更符合这些藏家的消费需求,新一代藏家的介入会拉动这一类艺术家的市场空间。
其实,年轻艺术家随着新藏家的成长,受到青睐是顺理成章的事。但市场的迅速膨胀也许会给一些还不成熟的艺术家带来负面影响。年轻藏家白莎这几年开始收藏水墨作品,他认为,所谓“新水墨”的概念对于收藏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,符合自己审美和消费能力的作品就会收藏。在接触艺术家的过程中他发现,很多艺术家在“新水墨”火爆以后都标榜自己的作品是“新水墨”,但作品还是固有的风格,而且一些年轻艺术家非常现实,只在有订单时才画画儿,平时还做些其他事情,感觉更像商人。
白莎所说的这类问题肯定存在,不过这也和大部分藏家的投机心理有关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国内的大部分水墨收藏者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收藏家,他们很多时候也通过艺术品的流转获得财富,很多藏家本身也是画廊老板或者艺术经纪人。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。随着市场的调整,一部分艺术家会逐步被淘汰,经过细致的学术建设和规范的市场运作之后,“新水墨”的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。“毕竟相对于已经饱和的传统水墨来说,‘新水墨’还有各种可能”。这位人士强调道。
新藏家的身份转换
在年轻的藏家中,吴亦深、周大为、林瀚和晚晚、林正、陆寻,他们是新一代藏家中的佼佼者。比起前辈,他们更加国际化;更具有分享精神,不再觉得收藏是一件完全私人的事情,也不那么遵循“财不露富”的古训;也更有个性,敢于把个人审美作为选择藏品的重要考量依据。
然而公众喜欢把“藏二代”、“富二代”、“80后”这些标签给年轻藏家们贴上,但这些藏家们并不喜欢被如此称呼。在采访中,收藏资历最深的周大为说出了他们的心声:“我是自己闯出了事业,但是父母完全不帮忙也不可能,可是中国人就是会放大‘富二代’的标签,因此淡化了我们自己的努力。”
他们确实都很努力。周大为的父亲是靠自己艰苦打拼出来的企业家,并不要求儿子像自己一样再去创业,可是周大为并不想靠父亲。他自己创立公司,成功地用做生意赚来的钱支持艺术收藏。他还发起艺术博览会、创立艺术衍生品牌、成立基金会,在激活当代艺术生态和推动艺术大众化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。陆寻大学一毕业就被“逼上梁山”,挑起了建设和管理四方艺术湖区的重任,从工程质量管理、造房子开始,到以馆长的身份为四方当代美术馆推出两次大型当代艺术展览,整个湖区现在已从无到有,颇成气候。作为江南世家皋庑吴氏后人,海派书画大家吴湖帆的曾孙,吴亦深属于隔代继承家族传统,试图通过收藏和策展,重新发扬江南文人传统。林正的父亲林明哲是80年代末便开始收藏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大家,2004年,他被父亲“骗”到大陆,独自在798艺术区建立起山艺术基金的“驻京办”,梳理父亲的收藏,策划展览,同时发掘年轻的艺术家。而林瀚和雷宛萤这对因艺术而结缘的情侣,共同创立了MWOODS美术馆,也尽力在靠创业供养他们的收藏。
除了开办艺术基金、美术馆外,画廊也是新藏家们的二业选择,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香港本地的狮语画廊。狮语画廊创办于2008年,与香港巴塞尔的前身“艺术香港”(Art Hongkong)同一年诞生。画廊创办人之前是一位设计师,开办画廊后,他不仅致力于画廊的经营,也在收藏艺术品。他的收藏跟香港当地近年来涌现的大量新买家相比显得更加专业。这种专业表现为两点:首先是针对当代艺术的;其次带有资助性质,想通过收藏来支持年轻艺术家的艺术探索。但在业内人士看来,他实际上属于香港新买家中的领军人物——预感到市场要起来了,抢先一步创办画廊,得风气之先。而他的画廊以及他自己的收藏,也会对香港市场的成长有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另一案例是佳士得上海首席拍卖官金铃女士,她曾经是内地电视台主持人与拍卖师,并获得过金话筒奖和金槌奖,定居香港后在专家指导下收藏古玩小件。三年前佳士得要进军中国内地,她在关键时刻加入了这个国际品牌。随着职业身份的转变,她个人的收藏重心也从此转向了当代艺术。就像狮语画廊的创办人一样,她也成为专业机构中的从业人员,而他们无疑是香港近年来涌现的新买家中的生力军。
香港买家更重“藏”
不过,香港艺术市场变化最快的还是属于一级市场领域的艺博会与画廊。香港巴塞尔作为艺博会的龙头带来“巴塞尔效应”,使香港的艺博会市场形成三个层次的细分:顶级层面是“香港巴塞尔”;专业博览会则处于中间等级,也就是今年3月新成立的“艺术中环”(Art Central),那两个古董博览会也属于这个层级;底部则是处于普及层面的“亚洲当代艺术”酒店博览会和“买得起的艺术节(Affordable Art Fair Hong Kong)”年度展览,参展作品的价格低于10万港元。至于众多国际大画廊(如高古轩、白立方等)入驻并带动本地新画廊涌现,也不妨看作“巴塞尔效应”的一个侧面。
如此垂直而细致的专业分工,其实与香港目前涌现的庞大新买家群落的需求相对应。金铃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就指出,香港这个国际市场的买家群体有三个层次:比较顶端的那一类是所谓的富二代、藏二代,或者是一些财富新星,经济实力相当雄厚,已经介入主流的顶尖艺术品收藏;中间部分则是对艺术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且手头有一些钱的买家,他们对顶尖艺术品有兴趣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因此更多地关注市场有潜力且性价比较高的作品;处于底部的则是打工一族,每年拿打工的工资去买一件艺术品,他们没有闲钱,却省吃俭用买艺术品。
“有情饮水饱”,在珠宝品牌代理商王海君看来,好的艺术品会让人一见如故。她像许多香港新买家一样,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,有了闲钱,开始收藏艺术品来追求生活质量。她年轻时就收藏玉,既翡翠,也有古玉。从事珠宝业后她也收藏珠宝。有了香港巴塞尔(包括其前身Art Hongkong)后,她的收藏兴趣便转向了当代艺术,收藏所及既包括艾轩这样的写实画家,也包括薛松、岳敏君等当代艺术名家。
不过,他们和内地的新老买家有所不同。近两年进入艺术市场的新买家,都是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。他们对艺术与审美都具备基础的训练和眼光,喜欢艺术本身而非喜欢艺术的财富价值,因此他们更关心艺术家及其观念,关心作品的艺术形式。
可以说,香港的新买家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融入艺术,追求的是一种高品质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。金铃言简意赅地说,他们作为中间层次的买家属于第二阶梯,首先考虑的是价格是否合适,并不特别在乎其投资回报。“我自己的收藏理念就会定位在消费品,要在我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。第二个是我喜欢的消费品。我一看这个东西跟我很有眼缘。第三,我会去了解我喜欢的这一件作品的作者,了解其市场潜力和将来的升值空间,了解这件艺术品将来会走到哪个层面,这个也是我考虑的。”
结语
这些藏家以超越前辈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,不断带动着艺术市场的新热点方向。时下,如何迎合新藏家、引导新藏家已经成为摆在画廊、拍卖行面前的重要课题。新藏家的入市,能否使低迷的艺市行情重振,还需进一步观察。
参考:上海证券报,中国商报,雅昌艺术网
(来源:藝術市場通訊)
- 推荐
- 热点
- 娱乐
- 体育
- 财经
- 科技
- 军事
- 汽车

热点新闻
态度原创
- 1709范丞丞时尚大片 黑白风变贵公子
- 2585李宇春携手现代舞者出镜 演绎力合之量
- 3273杨幂丝缎裙造型优雅又迷人
- 4250赵丽颖穿马甲配牛仔裤 诠释秋日主题
- 5229童瑶出发巴黎时装周 黑色套装优雅浪漫
- 6112王俊凯时髦造型出发巴黎
- 7104舒淇米兰看秀妩媚随性
- 841文咏珊亮相米兰时装周